三十岁要反思过去走过的路

内容纲要

朋友曾经对我说过,三十岁的时候要认真反思一下过去走过的路,争取有一个新局面

三十岁,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。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孔子曾经说过:三十而立。既然是’立’,那当然与不’立’之前有天壤之别。因此可以说,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界点。

现在的问题是,三十而立要’立’什么?

中国有句成语:成家立业。于是,许多人想当然地把三十而立的’立’想成了’立业’。三十岁的时候有了事业,就叫立业。

为什么是三十岁立业,而不是三十五岁或者其他年龄,孔子没有告诉我们。我想,大概这是孔子给人们制定的一个奋斗目标吧。

我关心的问题是: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我们所理解的立业吗?如果是立业,那么衡量立业的标准是什么?是确定了事业目标就算立业了,还是必须要有所成就才算立业。如果说确定了事业目标就算立业,那么对事业目标的高低是否要有衡量。如果说要有所成就才算立业,那么衡量成就高低的标准又是什么?有了份工作算立业吗?还是必须达到什么地位或者必须挣了多少钱才算立业?

看来,把三十而立的’立’按照现代的价值观理解为’立业’,我们将会遇到很多有关标准方面的难题。

孔子的时代是个简单的时代,如果按照当时的价值观标准来衡量’立业’,那么能够独立有一份家业大概就算是立业了。
问题是这是孔子说的’三十而立’的全部含义吗?如果说是,那么这种’立业’的标准对现代人而言又有多少指导意义呢?我想,孔子说的’三十而立’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:’立业’与’立人’。

对于现代人而言,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,立业的标准已经越来越难以统一。因此,追求三十而立的’立业’目标已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三十而立’立人’的目标意义就凸显出来。

何谓’立人’?

‘立人’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,独立的人格,独立的知识结构。概言之,要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式。
因此,’立人’就是’立心’,心不立,人便无从立。’心’就是人的’心智模式’。有了什么样的心智模式,就有了什么样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和行为,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决定了人有不同的人生表现和结果。

三十岁的时候,如果能够确立一个好的心智模式,那么即便还未获得比较好的社会地位,还 未赚得比较多的财富,但是仍然可以说这个人已经’立’住了,他的前途将是光明的。反之,三十岁的时候,一个人如果还没有确立一个好的心智模式,那么也许他由于某种原因现在获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地位或者财富,但是仍然不能说这个人已经’立’住了,他现在的一切因为没有’心’做支撑,所以很难守住,极有可能就成为过眼云烟。

三十而立。快到三十岁的时候,看看自己是否有了属于自己的思维,是否有了可以支持自己长远发展的心智模式,是三十而立应该追求的目标。